廣告推廣
神池道情是一種主要流行在山西省境內的晉西北和雁北地區一帶的漢族戲曲劇種,同時還傳播到內蒙古自治區的巴彥淖爾盟、土默川、陜西的府谷、神木等地。神池道情,以神池縣為基地而取名。這一種漢族民間藝術的瑰寶,有著豐富多彩的曲牌及內涵,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素有“七彎八轉”之稱。
神池縣位于山西省西北部東沿,是通往陜西、內蒙的必經之地,歷史文化悠久。神池道情,是流行于山西北部地區的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戲曲劇種,屬于我國俗曲道情的一個分支,是道情藝術花苑中一簇璀璨艷麗的鮮花。
神池是典型的黃土風情地帶,燦爛的古代文明在這塊豐饒的土地上留下了雄渾神奇的足音,在這里,孕育了以其淳樸清新、優美抒情的音樂特色和回腸蕩氣、奪人心魄的藝術感染力見長的神池道情,它以神池縣為基地而取名,有著豐富多彩的曲牌及內涵,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隨著歷史的發展以及文化藝術的傳播與交流,神池道情在內蒙古東南部、河北西北部和陜西東北部的黃河沿岸一帶也廣為流傳。
道情藝術遍及全嗎,源自道家,其品種豐富、形式多樣。其中包括說唱、皮影、戲曲,曾有專家表示,“它是我國民族文化中歷史久遠、影響廣泛,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民族藝術?!鄙癯氐狼樽鳛橹袊狼樗囆g的縮影,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素有“七彎八轉”之稱。隨著時代的變化、中西樂器的結合,又逐漸加進了笙、大提琴等中西樂器,增強了樂隊的音樂表現力,形成了活潑,歡快、熱烈的氣氛。由于神池道情藝術豐富的內容、基本特征及其傳承歷史,在中國其他道情藝術中實屬罕見,因此,針對神池道情的保護和發展,將帶動整個道情藝術的弘揚,不僅豐富和完善了中國道情藝術史,乃至對中國戲曲史、音樂史的豐富和完善,以及對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的豐富都將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
山西省劇協理事、神池道情表演藝術家、忻州市十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大師黃鳳蘭表示,“近年來,神池道情藝術在神池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進行了多項改革,已將神池道情作為神池縣戲曲文化的強勢品牌加以大力扶持,制定了對神池道情‘靜態保護’和‘動態保護’措施,相繼組團(隊)參加了山西省忻州市建國50周年獻禮評比演出、山西省‘小戲、小品、小劇種’調演,獲得了多項獎勵。一批民營道情劇團、演唱隊也活躍于廣大農村、社區,受到了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神池縣道情劇團曾被評為全國優秀縣級劇團,如今,‘神池道情戲’已成功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項傳統藝術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機遇,逐漸走向市場,打造文化品牌成為其必由之路?!?/span>
道情藝術,可稱的上是我國歷史最悠久、流布地域最廣闊、活動最普遍、遺產最豐富的一個全國性劇種(曲種),而神池道情就是這個古老而龐大的藝術宗族中之一員。神池道情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坐腔道情”、“過街道情”、“風攪雪道情”,最后達到獨立成戲的“戲曲道情”幾個階段。隨著地方戲曲的興起,道情藝人不斷地向各小劇種以及梆子戲學習。神池的著名道情藝人閻二撓、石鎖仁等都曾搭北路梆子戲班學戲,使神池道情在音樂方面有了較大發展。
神池道情音樂分為唱腔、曲牌、鑼鼓經三大部分,其豐富的唱腔音樂不僅繼承了古老的傳統道情與民間道情曲藝,也融合了民歌及地方小戲的某些音樂成分,同時又兼有地方大戲的部分唱腔曲調,故素有“道情七十二調”之說。神池道情音樂的調性又分為“正調”和“反調”兩種,唱腔的節奏形式包括藝人口中的“單梆子”和“雙梆子”。其演唱特色,一是多用“虛詞”、“重句”;二是說唱色彩較強,似唱似念,字重腔輕;三是潤腔多用倚音、滑音等裝飾音,尤以旦角為著。神池道情的伴奏樂隊分為文場和武場,最早的特色樂器是漁鼓、簡板。成戲后,簡板被鼓板所代替,漁鼓仍沿襲至今,由司鑼兼奏。
神池道情,伴奏樂隊也分為“文”與“武”場。文場中,主要樂器有笛子、呼呼、四胡;武場中,有鼓板、大鑼、大釵等。隨著時代的變化,中西樂器的結合,又逐漸加進了笙、大提琴等中西樂器,增強了樂隊的音樂表現力。形成活潑、歡快熱烈的氣氛,以它淳樸、清新的音樂特色和奪人心魄的藝術感染力獲得了山西北部地區人民群眾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