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推廣
雞生蛋還是蛋生雞是個技術問題
關注“忻州門戶網‘,忻州人文風景很全了
我的老家是八角鄉下石會村。我生于1949年6月,童年正趕上“大躍進”時期和后來的“三年困難”時期。年齡雖小,但也可以說是“大躍進運動”和“三年困難”時期的“親歷者”?;叵肫饋?,尤如昨天。
我8歲上的小學。學校就設在當村叫作“高家前院” 的一個小院子里,三間正房是我們的教室,西邊兩間石窯是老師的宿舍和辦公室。1958年,那年秋天,在“大躍進” 運動如火如荼的高潮中,我們迎來了新學期,一開學正趕上吃食堂。全村60多戶人家200多口人,按兩個生產小隊,設兩個共公食堂, 我所在的食堂是二小隊的(一小隊的公共食堂在村東的高家大院)。記的,食堂就設在村西學校后邊的院子里,是一宮姓人家的一串大院子,有兩間伙房、三間餐廳和四五間石窯洞。全隊百十來口人。一日三餐都在這里吃飯。開飯時間,按生產作業組,輪流交錯進行。我們學校的學生和老師是一個組,是和大人們錯開時間開飯的,一般要等大人們吃完飯,才輪到我們吃飯。自古以來各家各戶分散做飯的鄉親們,過上了“吃飯不要錢”的供給制生活?!凹Z食大豐收,放開肚皮吃飯”,開頭的一個月,一日三餐干飯,頓頓還有點油水。所有的村民都加入人民公社,都上公共食堂,家里的咸菜,腌蘿卜包括桌子板凳等都充公了。輪到我們開飯,大約已到了上午9點多鐘,半大小子吃死老子,一夜半天沒進米粒的肚子早已餓的咕咕叫,一上飯桌狼吞虎咽,生怕飯被別人搶光,把碗盛的滿滿的,吃著吃著就吃不下去了,怎么辦?怕大人們怪罪,就偷偷爬到窯頂上倒在了煙洞里。我們享受了差不多一個月的“美好”生活,就沒有了葷腥油水,慢慢地干飯變成了稀飯,變成了土豆粥,這樣的大食堂大概吃了三個多月,到了農歷11月,由放開肚皮吃飯變成,改為定量吃。男人一天1.5斤,女人一天1.0斤,小孩0.8斤、0.5斤不等。把定量糧放在每家送去的飯盆里盛上水,再放進大蒸籠中蒸熟后分發。大伙都稱為“吃盆盆飯”。一家一盆飯一盆菜湯。后來什么菜也沒了,人們只好把“盆盆飯”拎回家吃。1959年的5、6月間,生活困難逐漸顯露,這時,開始勒緊褲帶過日子,家里也沒啥菜吃,各種野菜開始走進千家萬戶。都用野菜充饑。到了8月,“盆盆飯” 的數量更少了,野菜都不好挖了,我家就煮上一鍋咸菜湯,其實湯里只有少許菜葉渣,純粹一鍋有點咸菜味兒的大白水。一家人端著“盆盆飯”,直往飯里加湯,飯是無法吃飽的,就喝了一肚子湯水。不到一年的大食堂,無法維持了,解散了。大餓肚的“三年困難”開始了。公社下鄉干部解釋說,原因有三:一是天災,二是人禍,三是蘇聯逼債。后來才知道,根本沒有什么天災,蘇聯逼債不會造成沒飯吃,實際上是人禍。大躍進時的口號是:“三面紅旗萬萬歲(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 “一天等于二十年,共產主義在眼前” “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 “共產主義就是吃大鍋飯” “公共食堂萬歲” “傾家蕩產大搞鋼鐵” “千斤糧,萬斤豆(土豆)”,“趕美國,超英國,大步跨入共產主義”。那年,秋收尚未結束,父親和村里的許多成年勞動力,都遠赴“偏關”和“岢嵐”“大練鋼鐵”和“打壩”去了,丟下村里的老弱病殘投入“平埔整地,深翻改土”第一線勞動。挖地三尺,向土地要產量。遷墳墓,擴耕地,“土能生萬物,地可載山川”, 印象最深刻的是翻深耕。何為“翻深耕”?就是把耕地都深翻一次,有的深度多達一兩尺。后來才知道,“翻深耕”是上面的指示,秋收時高產衛星的大量涌現,充分證明“深耕是農業生產技術措施的中心”。農業生產技術措施歸納為“土、肥、水、種(子)、密(植)、保(苗)、管(理)、工(具)”八個字,稱為“八字憲法”。具有法律一樣的強制性和不可動搖性,深耕又是這個農業生產法律的中心。為了把土地徹底翻個身,精耕細作了幾百年的熟地也沒逃脫厄運。深耕中首先挖“表土”,把表土運開,然后翻“生土”。把生土砌成中空的土堆,接著燃起柴火“熏土”。又將熏土鋪平,最后搬回表土。但多數是把“生土”翻上來后就沒精力管了,反把“熟土”埋下去了。翻深耕運動到處是紅旗招展,鑼鼓喧天,一種驚心動魄的情景,男女老少齊上陣,從十來歲的小孩到七十歲的老人全都投入其中,一隊隊的擺開陣勢,不分晝夜不懼風雨地在田野里揮鍬大干。我們一、二年級的學生被安排打鑼敲鼓。打得累了,想歇會兒,可生產隊長不讓,說鑼鼓聲是鼓勁頭的,不能歇。我們只好又敲打起來。到了深夜兩點左右,炊事員送來了夜飯,每人兩個煮山藥蛋。這時我們瞌睡來得睜不開眼,一見山藥蛋,馬上又來了精神,張口大吃。一天晚上,我吃完山藥,趁大人們不注意就溜走了。家里的門都是上了鎖的,進不了家,我就爬到一個草堆上睡覺了。等睜開眼睛,已是中午時分。我忐忑不安地回到家,母親沒責罵我,她也說累得慌,沒功夫找我,估計我就在哪個草堆里睡覺。我們村里大煉鋼鐵始于1958年哪月哪日?我真的記不清了,只記得,有一天,父母不知開了個啥會,一回家就翻箱倒柜地到處找東西,還讓我把廚房那口舊鐵鍋拿來。當我把那口舊鐵鍋剛提到母親面前,誰知“砰”地一聲,母親一鐵錘就將生鐵鍋砸爛了。“還補啥子?你們兄弟倆快幫我找鐵!”母親從墻旮旯里鉆出來,滿頭都是灰和蛛絲網,卻興奮地拿著一把舊鐵鏟和幾根爛鐵絲。不一會兒,家地上就積了一大堆亂七八糟的廢銅爛鐵。后來父親讓母親和我,一起將那些廢銅爛鐵抬到隊窯里.。那里早就聚集了一群父老鄉親,各家的口袋里裝滿了五花八門的爛銅和舊鐵器,等待生產隊的會計過秤、登記。第二天,一上課,經老師一講,我才知道:原來上面決定超英趕美,就是氣死英國和美國鬼子!而趕超的重要標志,就是重工業的鋼產量了。由于我國的重工業水平低,鋼鐵廠太有限,于是上面借鑒了“歷史的經驗”,決定打一場無往而不勝的人民戰爭:全民煉鋼鐵。老師號召全校學生拾廢鐵。于是每天放學后,我們一群小學生就到村里村外旮旮旯旯,只要有垃圾、墻角的地方,拾廢鐵。八月,秋收還沒結束,父親和許多村民背著被褥,拿著口糧,被派赴,據說發現有大量礦藏的偏關縣,建土高爐,大辦鋼鐵去了。一個月后,據回家的父親說,偏關城區許多空曠的壩子,都挖了大大小小的坑,建起了一座座大煉鋼鐵的土高爐。所謂土高爐,不過是在挖好的坑邊壘上泥壁,其間放上爐橋,好象個雞窩爐,里面堆滿焦炭、廢鐵等,然后旁邊裝一個簡易風箱,三二個人輪流拉,拉得爐火旺旺地燃。那些雞窩爐換人不熄火,大家白天煉,整夜煉,煉得一個個灰頭土臉、偏偏倒倒。聽父親說,年紀已經很大的高領隊,幾個晚上不休息,一心煉鋼累昏倒在雞窩爐旁,他醒來的第一句話竟然是:“我們的雞窩爐出鋼沒有? 其實,所謂出鋼,不過就是雞窩爐熔化廢鐵后,流出一股殷紅的鐵水,鐵水被鐵棍一戳,冷卻后,全部變成了丑陋的雞屎坨坨。這樣的鋼交上去,也沒人檢驗它是否合格,只是過秤后登記下重量,交上去累計任務、成績而已,父親如是說。“除四害”運動。就是要除掉麻雀、老鼠、蒼蠅和蚊子!老師曾教我們唱過一支兒歌,至今我還記得:“麻雀在高高的屋檐下,嘰嘰喳喳叫呀,它們歌唱春天。春天春天,春天來了……”“除四害” 一來,就不準我們唱了,改唱成:“小麻雀,是害鳥,糟蹋糧食真不少。青少年,打先鋒,要把麻雀消滅光……”圍剿麻雀使用人海戰術,社員們每人上地預備一根木棍子,每天上地干活隨身帶,勞動空余,就放下農具,拿起木棍,滿山遍野追打麻雀。消滅麻雀的成績都要寫在“除四害光榮榜”上。分紅旗、白旗、黑旗三個等次。為了爭紅旗,很多人吃了晚飯又去圍剿麻雀,我們就跟著滿山遍野到處跑,看熱鬧,折騰了那么幾天,據說麻雀“滅完”了,有一個公社主任向縣委匯報時說,全公社只剩下一只麻雀了,眼也給足紅了。消滅老鼠就比消滅麻雀費勁了。社員們扛上鍬頭滿山遍野找鼠洞,一但發現鼠洞,就挖地三尺,非把老鼠找到不可。有的把洞挖開,不是老鼠,卻是蛇。在我的記憶中,消滅麻雀、老鼠搞得轟轟烈烈,好像消滅蒼蠅、蚊子就沒那么起勁。農村衛生條件差,白天蒼蠅亂飛,社員們都下地干活去了,似乎沒有時間消滅蒼蠅。蚊子白天是不飛的,到了晚上,蚊子在屋里屋外嗡聲作響。為了驅趕屋內蚊子,大人們燃起一種叫艾草的東西,用煙霧驅趕。這種辦法還靈,百分之八九十的蚊子被驅逐屋外。當然也有少數蚊子“漏網”,但畢竟少了,也讓我們睡個稍為安穩的覺。我們小學生同樣也有“除四害”賬本。一次,婦女們在曬場上打莜麥,在莜麥垜中發現了一窩剛出生的小老鼠,我的一位大娘把我叫去,說這是個受表揚的機會,讓我把小老鼠帶去學校交給老師,記在我的賬上。第二天,我帶上已經死去的小老鼠早早地去了學校。下午放學時,老師在全校學生面前還真表揚了我。直到現在,無論我走到哪里,只要一看見麻雀灰色的身影,我就想起了童年跟大人們滿山遍野吆麻雀的那一幕,于是,我就會在回憶中冥思苦想:如今自由快活的鳥兒們的后代,不知它們是否牢記著鳥史上那血淋淋的一年——1958年。記的公共食堂后期,饑餓就開始了。有一次,我拎“盆盆飯”回家,不小心把飯打翻在街道上。街道上全是黃土,我母親把飯連同黃土一起撈起來,在清水里反復淘洗,但無論怎么淘洗,飯里土味依在。不吃又沒吃的,只好把土飯也吃了。那種黃泥味真是惡心。后來,惡心的更多。開春,生產隊種小麥,隊長為防止大伙吃麥種,就在院子里堆上草木灰,中間是人糞尿,再把麥種倒入人糞尿里,然后攪拌,讓麥種全部沾上人糞尿后,才運到地里下種。隊長以為這樣做,麥種就沒人吃了??墒?,隊長一離開,大伙立即把草木灰人糞尿捧在手里使勁搓,把灰糞搓掉就把幾粒麥種丟入口中嚼一嚼吃了。我母親把我從家里喊出去,也搓了一些給我吃,從人糞尿里搓出來的麥種子吃起來也很惡心,但為了充饑,只要能吃的,都往嘴里塞,什么贓不贓,臭不臭,人糞不人糞,全然不管了。再后來,每人每天只供應二兩糧,直到沒糧下鍋了。我們就挖野菜刮樹皮吃。我家南場菜園地里有五棵大榆樹,枝繁葉茂,其中有兩棵特別高大,一人都抱不來,皮特別厚,一天晚上,不知是誰說了句“榆樹的皮比別的樹皮好吃?!本瓦@一句話,幾個人半夜出發,把那棵據說是百年的榆樹的皮趴了個精光。第二天餓極了的我吃上了一小塊略有粘性的榆樹皮餅。公共食堂解散了,我家6口人每頓飯只有6兩米,爺爺六十多歲了,媽媽說得讓爺爺吃干飯,剩下的稀飯就照不見飯粒了。這種窘迫的情況最怕來了客人,全家人硬著頭皮吃一頓干飯就要餓幾餐才能補回來。只有大舅從大嚴備村上我家做客,總要帶一些米面來,有一次大舅上我家做客,帶來了一碗豬肉塊,我吃得津津有味,因為幾個月沒見丁點葷腥,夠我饞的了!1961年剛過了春節,我家就只剩下20多斤米面了,這意味著我們得挨餓6個月。果真,到了6月,地里的苦菜挖光了, 樹上的葉子摘完了,樹皮也剝光了, 就連天上飛的麻雀, 鴿子也逮的差不多了。光憑生產隊里給發的每人3兩糜子, 那是難以活命的。浮腫的村民開始塌陷,短短的10幾天里,村上接連死了3個人。農歷6月1日, 災禍不幸降臨我家, 年僅63歲的爺爺活活被餓死了。爺爺成了村上第4個餓死的人, 我們家成為村上第4戶發喪的人家。6月初七, 草草下葬爺爺后, 初十,為了活命我們舉家逃荒內蒙古?!?/span>這是我經歷過的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貞涀蛱?,是為了更好地建設今天,更踏實地走向明天。對于親身經歷國家民族的大時代的歷史的人們,不會忘記這段歷史,更不會忘記我們每一代人肩上的重任。作者簡介:鄧壘,神池縣退休教師,曾參與編纂《神池縣志》《神池教育志》,有多篇文章在各類媒體發表。